余水:“空间天平”是设计的底层逻辑

建筑设计不是一味地追求新奇特,也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经典,而是应该站在多维度的“空间天平”来综合确定,其基点是“城市活力需要站在人的角度来考虑”。

余  水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徐千里工作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

建筑师是干什么的?

在我们的印象里,建筑师一般是设计房子草图的,也有可能是去工地拿木棍画圈的,甚至有可能是搬砖的……

但你见过带着策划思维来思考,先做策划,再做经营推演,甚至做了10年IRR分析的建筑师吗?

没错,余水,正是这样的建筑师。

作为重庆设计院年轻且有为的80后设计师,余水身上有着博学的文雅气,又有作为建筑师、设计师的探索欲。他和很多杰出的青年建筑师一样,专业、理性,忠于设计理想,在创造性与实用性中寻找平衡。

或许是因为个人成长经历,余水对建筑、空间有着独到的理解,作品之中的空间感、空间关系的构建非常强,但其并不是纯理性地堆砌,建筑中也包含着诸多的感性。在他看来,“设计是一个技术类的工作,除此之外,平衡天平上的各个点,这是非技术工作,是一个依托于经验平衡的工作。”他将这种带着策划思维的、整合前后两端的平衡工作称为一个设计师的“宽度”。

采访中,他对建筑设计透露出的热忱、对空间品质和细节的渴求令人印象深刻。访谈“金句频出”,印证了他的成就并非偶然。


Text
Editor
Photo

内容来自

80~90年代的重庆,楼市刚刚迎来它的“青铜时代”,集资房、筒子楼成了那个年代的普遍记忆。


房子虽小,但那时的人,是简单而幸福的。一家三口挤着20㎡,那也是家;4㎡的小阳台一封闭,就是小朋友的小天地。


余水,算是典型的重庆土著,从小跟着父母一家三口挤在不大的房间里,生活、学习,没有自我空间。“封起来的阳台成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个空间成了我学习、玩耍、邀请朋友游戏的地方。”也正是这一方空间,培养了余水基于“空间领域感”的认知。


或许是跟从小的生长环境有关,余水对空间的理解和感受,总有着独到的理解,在他看来,不同的空间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体验:空旷带来的舒畅感、局促带来的压抑感、高远带来的神圣感、低矮带来的新奇感……这些感受是我们的人生经历成长周期中一直伴随身边的。


“其实在未进入系统的建筑学之前,也只有这样那样懵懵懂懂的概念,当进入了专业学习领域,才真正的领悟到‘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的含义’。老子在几千年前便阐释了建筑的本质:它是“有”与“无”,是空间与形式,二者相辅相成。


对于空间的顿悟,绕不开褚冬竹、刘剑英、张庆顺三位启蒙恩师,而第一个经手的小别墅设计,则唤起了余水懵懂中对空间的记忆。在他看来,我们所学习或者所工作的建筑设计,本质就是空间,当今社会往往重视建筑的造型,忽略其空间感受,殊不知空间是建筑的核心、是建筑的灵魂。优秀的建筑师应该培养自己对空间的敏感度,在“理性与感性之间”,通过体量的变化、色彩、形式来完成人的使用行为或人的空间感受,来引起人的共鸣,只有这样,建筑师才能设计出感动人心的建筑空间和优秀的建筑作品。


图片

| 秀山川河盖水源头游客中心


建筑设计不是一味地追求新奇特,也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经典;建筑设计不是在环境中的孑然一身,也不是千篇一律地融入其中毫无特点;建筑设计不是粗糙的断章取义,也不是究于细节的管中窥豹。


对于建筑设计的理解,余水自有他的一套逻辑,在他看来,根据阅历的不同,每个设计师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设计逻辑。而他的逻辑是由各类元素组成的“空间天平”,其基点是“城市活力需要站在人的角度来考虑”。


而事实上,“空间天平”的确给余水带来许多项目上的优势。


在经手的“胜利巷项目”中,余水就针对该项目的策划方案,分析了包括区位、交通、周边景点、设计条件在内的项目背景,得出原始胜利巷的优势与短板,再进行策划定位,明晰政策倾向,与同类竞品做横向对比,最后为改造后的胜利巷梳理出最适合的slogan——“最重庆的民宿集群”。值得一提的是,以民宿集群为概念的商业体,目前在重庆还别无二家。


如何让老街焕发新活力?在余水看来,胜利巷坐落在重庆母城背山面水的老街巷,如今的坐标是在黄花园大桥南桥头、石黄隧道出口右侧的半山上,老街小巷中,大部分的建筑情况不佳,我们要在山崖上施工对结构和施工安全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他认为最大的难点不在设计上,而在于如何去焕发出这一条老街区的活力,这就得从本质上去思考,区位特征、历史条件、观景价值,空间表达,什么是需要保留的,怎么去保留?所以这个面积不大的项目,一定要在初期定位中清晰的传达出建筑语言,包括经济价值测算,使这个街区既能焕发活力,又能实践品牌价值。


“其实,这个项目是非常能实践建筑生命全周期思考的一个项目,所以在前期策划,项目品牌落位招商,前置功能布局去协调周边项目之间,我也积极参与并对此非常投入。项目进展几经周折,最近因为材料的使用问题,我们和甲方之间也有一些探讨,现在能够达到共同的意识,这个位置的老房子,小房子,一定要有属于他们的特征。”


余水觉得,整个项目里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梳理分析、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带着策划思维来思考,先做策划,再做经营推演,我甚至做了10年IRR分析。整合前后两端思考,也是为了对投资方负责。”余水认为,“设计是一个技术类的工作,除此之外,平衡天平上的各个点,这是非技术工作,是一个依托于经验平衡的工作。”他将这种带着策划思维的、整合前后两端的平衡工作称为一个设计师的“宽度”。


图片


图片

| 胜利巷效果图


然而,在多维度的“空间天平”设计逻辑中,既有建成的“喜”,也有“未建成”的“恨”。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对于建筑师而言,“恨”的就该是“未建成”?


谈到没有实施的“雷家坡的一个城市更新”项目,余水并没有什么起伏的情绪。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句:“条件太复杂了。”


“雷家坡”这个重塑山地深层逻辑的项目,或许会成为余水建筑生涯中一个小小的遗憾,但他对每个项目背景、前策的分析和站在政策规范、历史哲学、艺术文化、技术成本等各个维度来综合思考的设计逻辑,必定是他一生的财富哲学。


图片


图片

| 雷家坡项目街景图

童年里 “空间”是最温柔的设计启蒙 团队中 他是第一个冲锋在前的“头狼”

曾看过一篇关于余水的报道,报道中他这样形容自己 ,“如果这是一群狼的话,我是第一个冲上去的那个”。

“我们工作室里,每个人单项能力极强,特色很鲜明,配合非常默契,个体相加是为了完成只能大家在一起才能完成的事。”余水这样介绍他所在的团队。

高效稳妥地运作团队是一个leader的必修课,余水选择的方式则非常简单直观。手机备忘录里,超过一页的工作计划、待办事项、总结整理,条理清晰地协调每个项目的工作进度。为了避免在配合时出现分歧,他通常会先预设好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提前应对,尽可能地在前期规划阶段就做足万全准备。

图片


图片

| 民革中央画院

当问及如何看待自己过去的作品时,余水不假思索地回答,设计师是一个有强迫症的职业,影响一个项目的因素有太多,可以这样说,其实每一个都是有遗憾的作品,只不过有预期和呈现的不同落差,但是我觉得总结非常有必要,工作室也会定期对这些项目复盘,收获到更宝贵的是经验。

设计之于余水而言,是一个思想不断迭代的过程,正如他自己所说,“凡是能给我带来思想层次飞跃的项目,都会让我觉得获益良多,重庆国瑞中心项目,原创项目,换位思考问题角度的项目;胜利巷老街区,是第一次把思考层次放在设计以外的宽度边界的项目;解放碑到朝天门epc项目,是把设计前后沿深度做拓展的项目……“

图片

图片

图片

| 解放碑到朝天门景观大道

评判余水的作品和他这个人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能感受他在建筑中传递的情感。

而对于未来团队的发展,余水表示,将继续围绕“更新”“山地”两大类进行,也会有一些变化,如:一方面是拓展边界,从建筑单体到城市设计到规划思考,主要是针对最近中标的重庆中医药大学项目;另一方面则是从单一作战到协同作战的实践,打造共赢理念,发挥团队每个人的专业特长,同时,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合作共赢。

图片

图片

| 重庆东原世界时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