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应霁:创造美好生活的“无上密”

欧阳应霁

亚洲著名生活家、中国第一代LifeStyle作家-、知食分子、潮流饭人、蓝朋友、档系控。

-


如果没有飞出一只“黑天鹅”,2020年的欧阳应霁,对新的一年有太多的期许:停了4-5年的出版将重新启动,工作重心将重回漫画创作,3月份举办一场沉淀了20年的美食主题文献展,6月开始陆续发表新作品,年底举办一场漫画展……

年初的这场疫情,仿佛又将他带回17年前SARS危机的情境中,那恰恰是他美食创作的起点。而这次的危机,或许正催生着新的版块,来拼凑完整这位“亚洲第一代Lifestyle作家”、“一个生活家评的设计奖”金瓦奖生活方式总顾问的“创作蓝图”:一路旅行,钟情漫画,关注设计,沉迷杂志,狂恋音乐,爱恨美食……“每当危机来临,我希望用创作去为美好的事物做一些建设,用希望来反弹生活的负能量。”正如同他特别喜欢的王尔德说过的一句话:“我们都身处阴沟,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Text
Editor
Photo

内容来自

有些人的创作浸透了苦难的血泪,有的人却在创作里一路繁花相送,欧阳应霁就属于后者,他的创作,一开始就是脱胎于家庭生活之美。


欧阳应霁出生在一个并非大富大贵、却十分文艺的家庭,他的父亲欧阳乃霑是香港本土培养的第一代有卓越成就的画家之一,善于绘画香港历史建筑及街头巷尾。欧阳应霁从小就跟在拿着画具写生素描的父亲身后,踏遍了香港都市和荒野的每个角落,看过最难忘的景象,就是在码头上见到夕阳晚照的一瞬间,人突然进入了一种万籁俱寂、宇宙澎湃、亿万种色彩迸发的化境。以至于后来,欧阳应霁的绘画风格与写实派的父亲有很大的不同,更多了一种魔幻主义的表达。


图片

欧阳应霁父亲 欧阳乃霑

图片


除了绘画的基因,欧阳应霁的血液里还流淌着母亲写作的DNA。他的母亲曾经出版过自己写的小说,也参与审阅过香港小学生用的字典,对文字的敏感和对表达的斟酌深深影响了他的写作。1996年,欧阳应霁在香港理工大学以《香港家居观念》为题,分析香港人对于“家”的认知,得出了“香港人对家的概念破碎而且离散”的结论,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


而他对美食的喜爱,源自于整个家族的历史记忆。他的外公外婆是印尼华侨,因为求学、做生意、战争等原因辗转于印尼、上海、厦门、日本,所有走过的地方的味道后来都出现在了家里的餐桌上,让欧阳应霁比别人多了一些对生活的体味。2003年“非典”肆虐,欧阳应霁那一年夏天被“禁锢”在香港的工作室,期间萌生了对“做菜”的兴趣。在那段非常时期,做菜倒成了某种鼓励,助手大陈每天将菜品拍摄记录,后来集结成《半饱》。从《半饱》开始,他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美食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家庭的美育,滋养出了欧阳应霁的“美欲”,让他大学念了很潮很时髦的“设计”专业,并以创作的形式为我们分享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他开始在《自由时报》《联合报》陆续发表自己的漫画或文章,《壹周刊》在台湾创刊的头几年他还替他们写一些家居的采访和设计的文章。2003年至今,他长期观察研究现代家居生活、建筑设计潮流以及饮食文化趋势,记录下来了种种日常生活实践内容,出版了让大众熟知的《回家真好》《设计私生活》《香港味道》等作品。他所提倡的“半饱”饮食态度、“空屋”家居理念,都深深地影响了70后、80后、90后甚至00后。


图片


电影《超体》中,教授塞缪尔·诺曼曾谈论过人活着的意义:人类文明其实就是通过记录知识并借助文字、艺术、基因代代相传,人类繁衍生息的使命就是知识的记录与传承。这种“分享欲”,或许是每一个创作者的本能。


过去的20年里,欧阳应霁放肆贪玩,却又专一地迷恋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微妙暧昧,不小心也很自然地跨界破例:撰写过60多个报社杂志的专栏连载,写下36本漫画、饮食、生活美学、旅游类书籍,做过室内设计,主持过电台电视节目,拍摄过美食文化纪录片,策划过文化私宴……每每看到可能激发灵感的素材,都会分门别类地放入不同主题的抽屉。一旦需要,打开特定抽屉,立刻就能将灵感连接。他会用不同系统来分类文件,日期是一种,英文首字母A-Z是一种,旅行时以国家地区分,按颜色分,按漫画系统分。一旦资料膨胀了,还要细分……


图片


图片


当素材积累到了一定阶段,无论是自己还是身边的人,都觉得是时候回顾一下曾经的人生路了。“它除了对自己可能有意义以外,还可以分享给其他人尤其一些年轻的朋友作为参考,哪怕他们觉得这不是他们要走的路,也有一个借鉴让他们不该这样做。”

他在香港中上环的市区活化项目 PMQ 元创方里建了一座“味道图书馆”,集合了他在旅行途中收集而来的三千多本世界各地饮食文化生活的经典食谱、饮食旅游文学、饮食历史文化评论、饮食潮流指南,以及数百本各地饮食生活期刊。


图片

图片

欧阳应霁 | 味道图书馆

“或许下一个20年,我还打算对美食、对漫画也做一个主题系列的回顾。”


2014年,他与合作多年的三联书店把近二十年来陆续出版的12部美好生活提案作品进行修订、再版发行,推出了“Home系列”,包括青春浪游纪实《寻常放荡》,再来是现代家居生活实践笔记《两个人住》,记录华人家居空间设计创作和日常生活体验的《回家真好》,也有观察分析论述当代设计潮流的《设计私生活》和《放大意大利》,及至入厨动手,在烹调过程中悟出生活味道的《半饱》《快煮慢食》《天真本色》,历时两年调研搜集家乡本地真味的《香港味道 1》《香港味道 2》,以及来往于不同国家城市走访新朋旧友逛菜市、下厨房的《天生是饭人》……

图片

图片

很多人都拒绝标签,却无奈为标签所累,欧阳应霁更是如此。“我不希望过去的东西给我太大的包袱,所以很多时候就会用方法去推倒它们,我的方式就是把它们分享出去,然后不断跳出原来的东西去学习新事物。”

《妖猫传》里,日本僧人“空海”来到大唐寻找“无上密”,即“不再痛苦的秘密”,最终发现,在大海上遭遇风暴时,妇人只要怀中婴儿熟睡便可祥和平静的状态,就是“无上密”——明白世界的残酷、无情和虚假的部分,却依然品味、拥抱、珍惜世界的美好,从而收获内心的平静。

很多时候,欧阳应霁的跨界,并不是有意为之的创作激情,而恰恰来自一种福至心灵的对美好的触动,这种触动引导着他去刻意追寻,为人们留下了一种又一种美好生活的“无上密”,用一件件作品告诉人们获得幸福的法门。

图片

2014年,欧阳应霁来到北京为自己“吃到底”味道城市系列的第三本书《味道北京》采风,受到《舌尖上的中国》的执行导演任长箴的邀请,拍摄一部在北京探寻都市美味的纪录片《原味》。这次与任长箴的合作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对食物、劳动、土地产生了更直接真实的感受,也让他萌生了让更多人体验与食物、农夫,甚至于土地、农场来一次面对面的交流的念头,2018年十一前夕,他以流动市集的形式开启自己在北京的“半饱厨房”项目,让食物成为现代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平台,在这些市集上,顾客可以试吃、试做,更加注重亲身参与的体验。

图片

图片

后来,他与好友烟囱、温凌一起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春分」的漫画展活动。他们把当地的煎饼果子、灌饼、小吃摊车等最能代表当地民俗本质的东西搬到了策展现场。这次活动的主线是漫画展,但它又是一个各种艺术的融合创新,既有漫画,又有音乐、美食、空间设计。这场“春分宴”启发了他对传统饮食的新思考,接下来他陆续策划了“密林”私宴、“我混酱”周年宴、“南京小吃宴”、“蓝色西北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在长城脚下的公社作品之一、隈研吾打造的 “竹屋”里举办的“古今热•自然凉”小暑纳凉宴。他用最多变的方式整合创意,环境、氛围、餐具、音乐等成为了重要的一环,把宴席真正打造成一件跨界的艺术作品,让饮食不仅满足果腹之欲,还有美欲。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欧阳应霁在长城脚下的公社作品之一、隈研吾打造的 “竹屋”里举办的“古今热•自然凉”

2016年开始,他便有计划地整理“蓝色”,从他名字里代表蓝色的“霁”,到小时候就喜欢的青花,再到各种少数民族的蓝染工艺,他经历了一种无心之得到刻意追寻的状态,最终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品牌实践:厦门蓝、青花无界宴、蓝色艺术节、应霁的蓝朋友快闪店……他对蓝色一路而来的整理,也看到了 “无上密”:“蓝色的背后我是想探讨孤独这个事情,孤独绝对不是一个负面的事情,孤独是很正面的,它可以让你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现在的一切是否是你最初所渴望和追寻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他从不把自己局限在任何领域,总是在边缘眺望、穿梭、深扎、然后跳跃。他看起来“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却把每一个爱好经营成一门“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的学问。在他的眼中,世间的美好是永远邂逅不完的,寻美既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他这一生笔耕不辍的归宿。

图片

图片

图片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