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珉:面向长者的设计,我们不能有半点凑合

 周燕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设计、咨询、研发养老类地产项目数十余项、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学、研链条、国家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的编制专家、标准的制定者和顶层设计者




Text
Editor
Photo

内容来自

周教授,您倡导的“做有温度的住宅设计”与《旁观者》一直以来“做有温度的杂志”这一概念很契合,欢迎您到重庆来开讲布道。您一直强调“从人的生活需求出发来进行住宅设计,强调细节优化”,正如您为父母改造的房子,客厅墙上的那面镜子,方便家人出入与老人打招呼,老人不必起身以防摔倒,在镜子反射中就可以迎来送往;同时,老人在客厅时,谁开门进家了一目了然,给老人带来的是安心安全。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与您在日本7年的工作学习生活有关吗?您对日本养老住宅设计有什么看法呢?


周燕珉:我88年去日本,待了7年,主要涉及住宅建筑设计和老年建筑设计。日本特别注重细节,真正从“以人为本”这个角度来看待使用者的需求,因此我在做父母家设计时会思考老人到底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他们最害怕的是摔倒,约半数以上的老年人跌倒事故都是发生在家中。父母家中设计镜子这件事,一方面有助于扩大空间效果,增加房间明亮,另一方面还起到让老人在沙发上不用站起来就能从镜子中看见门口情况,保证老人不用慌慌张张起身查看,避免摔跤,住宅设计中一些小东西可能是美和功能的巧妙结合。


图片

老人坐在起居沙发上可看到门厅 ·


目前我们国家在设计中,包括这次看到一些“木兰奖”参赛作品,设计师可能在美的方面特别注意,比如色彩、造型等,这点很好,但对住宅来说,还要考虑功能性和实用性。对于住户本身,他的需求是什么,是不是特别适合他,这些都需要多用些心思。也许并不是复杂的工作,但能让使用者的生活更加安全、舒适,甚至在精神层面得到升华。


日本老龄化时间比较早,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走在我们国家前面。目前我国老龄化也迅速增长,60岁以上老人已经达到2.64亿,占总人口的18.7%,已经引起全社会关注,我国将很快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现代人生活水平较高,医疗也发达,或者会进入超高龄社会。日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精细化、人性化,值得我们学习。


日本在细节上很注重,比如老人卧床,怎么去看见他帮助他,所以在住宅设计中,厨房与老人的卧室有一定的沟通,方便做饭时也能关照老人的需求;比如卧床的老年人,只要能看见家人和监护人,听见对方的声音,也许有点远,也能感到安心;在厨房的家人听见老人的声音,回身看见了,也方便及时照料。所以设计有时要体现一个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照,尤其在空间设计上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友爱。


您主持设计、咨询、研发养老类地产项目数十余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学、研链条。作为国家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的编制专家,标准制定者和顶层设计者,您将调研、实践设计以及咨询中发现的不合国家规范的政策上传,并提出修正意见,这是养老类地产人的福音。据说您在宋卫平天使小镇的陌上花开项目中担任咨询顾问,指导了70余项适老化设计,切身从长者角度出发,反复推敲了每一个细节。养老项目销售困难,但这些充满人性化的设计,助力了陌上花开的销售。您说:“面向长者的设计,我们不能有半点凑合。”借此项目,希望周教授能向我们分享一些您对养老项目的前瞻观点。


周燕珉:首先说一下国家的标准,我国老龄化已经发展非常迅速,整个社会都必须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国家出台这些标准是为了规范市场,使设计至少达到一定的水平。国家规范说的是一个底线,它规定的不是最高标准,大多数设计不仅需要拉平规范,还应该力求达到规范的标准之上才好。我们在做标准的时候非常注意这一点,比如强调安全性、路面不要有高差、门的宽度轮椅能进入,这些基本标准都在国家规范里面,但并不是说只要达到规范要求的标准就是适老的。适老的设计更要用心,关注精神层面。我们应该通过参访老年机构、老人院等场所去理解老人的生活,去理解老人家庭的生活,思考怎样才能真正在设计上保证老人的安全和心理健康。特别是除了考虑老人外,还要考虑营运方的需求。例如怎么才能让服务方更加有效的工作,及时护理好老人,这也对空间有一定要求。比如中间是护理站,各个方面护理都比较近,效率就好,服务就好;而如果护理站设在端头,那么护理人员需要走好几十米跑到房间里,老人呼叫时护理人员也来不及赶过去了,这些细节在空间设计中应该注意。


这些设计标准在规范里也许就几十条、上百条,我们也出了好多这样的书,在这类书籍里讲解了该怎么做。我们做了图解,有平面图、有照片、还有说明,我们经常在老人设施中调研和观察他们怎样生活,从中我们看到了设施在使用上的一些困难,以及以前的设计中存在的错误。我们把这些发现总结出来写成书,并通过讲演向更多人分享这些经验,希望为设计师做好一些基础工作。这也不是什么前沿研究,我们只是踏踏实实的做些能让更多设计师可以用到的东西。


图片

2021年出版《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详解3(上卷)》 ·


看了一些您做的适老化设计,感觉您的设计就像中医所说的“治未病”,是面向未来5年到10年的设计。



周燕珉:我们现在做养老,并不能仅仅考虑目前的状态。我们要考虑10年、20年后我们的社会老龄化达到什么样程度,这是百年大计的事。建筑盖出来后应该能坚持100年,但如果我们设计得不够好,而老龄化社会变化特别快,适合今天的状态,可能十年以后就不适合了。我们很多社区能接受“活力老人”,但老人可能80多岁还很健康,过几年之后就不行了。比如85岁以后退化得比较快,那么你现在设计的建筑适合他,可过了若干年后就不适合他了,我们去改造这个建筑就会花费更多钱。我们希望现在就能考虑到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如此将来进行非常简单地改造就可以适应以后的情况,这种前瞻性非常重要。


我主张在老人比较健康的年龄段,比如75岁之前给他们做一次装修。老人的衰老是退行性病变,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他们能自理的时候就要考虑坐轮椅的情况,因此就需要针对护理的前瞻设计。有些卫生间在设计时就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条件的变化,等到老年人洗浴需要护理人员协助时,卫生间就变得不够用了,你的房子不再适宜他们了。一定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注意一点就不会摔倒。此外,在二次装修时还要考虑护理人员及家属的方便性。



图片


图片

卫建委老年健康教育科普视频 ·

周燕珉教授特别注重空间中的人性化设计,主张不要一味追求“温馨感”,却忽略人的体验感;不要只考虑造型美,却未考虑人使用时的情景;不要设计过于“形式主义”,却脱离实际生活;不要仅考虑“静态”设计,忽略“动态”情况……由于大家对人性化设计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导致生活中存在那些“有但不优”的设计。周教授对空间的人性化进行了概念定义、设计实践和讲学:运用通用的、精细化的、情感化的手法,让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能力的人都能够安心使用。

现在有些错误观点,比如家住小别墅还觉得不用安装电梯,实际上小别墅地下室一层,上面三层,这对老人非常不利。通常别墅一层占地面积比较小,甚至连卧室都没有设计,这对老人非常不友好。比如你五十岁买的别墅,等你年老时你更希望住在一楼,但一楼实际能用的面积非常小,这就很不方便。实际上一层必须要设计一间卧室。此外,一楼还必须把卫生间做好,否则年老时你会发现你的别墅没法用。

前瞻性可能是结构上的要求、设备上的要求,包括内装的要求等等。这些方面都要预控、要前瞻、要考虑5年甚至10年后如何能比较容易地对居所进行调整。

您曾经组织过一个“乐龄游戏大赛”,适老化设计是从物的角度,而尊老化是从人的角度考虑的,寄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为爱设计。

周燕珉:我确实组织过为老年人举办的“乐龄游戏大赛”,起初的原因是我到日本参观时发现日本老年中心有很多老年人的游戏,老人来了以后就在那里玩游戏,玩游戏的过程中就锻炼了身体,有助于康复。老年中心有200多种游戏,老人来玩一天或半天,感觉特别有意思,身体也不知不觉变得好一些。回国后,我发现中国缺少对于这方面的关注,儿童有各种游戏让孩子健康成长,而人进入老龄有二三十年的时间。老人跟小孩一样喜欢玩,但国内缺少对老年人设计的游戏。因此我们做了一些“乐龄游戏大赛”,有几百个作品,有的已经落地到了老人中心,得到老人很多的好评,还出了一本书。

图片

乐龄游戏活动现场 ·

90年代房子的社区有居家养老的问题,这些社区一般没有电梯,没有活动场地,也没有配套设施。关于这类老龄小区,国家目前有这方面居家养老的政策出台吗?比如说安装电梯,设置社区服务点,进行社区改造等。像安装电梯可行吗?费用是谁承担呢?

周燕珉:国家已经出台一些政策,“十四五”期间咱们国家可能会重点做住宅适老化改造的工作。北京市已经做了一些实验,我们也参与过相关工作。一些小型电梯是可以加上去的,这样老年人不用爬楼以免发生安全问题。

社区环境也需要改造的,老人和儿童都有差不多的需求,路面不能坑坑洼洼,推轮椅需要平坦。我们的绿化不仅是四季有花,四季常绿,更重要的是让老人和孩子能互动起来:老人看护孩子时是否有凳子坐、有遮阳的地方、有聊天的地方等。老人锻炼过程中可以看护孩子,孩子玩的时候老人也可以做一些运动,这就需要我们在社会环境设计当中多方考虑。

图片

周燕珉工作室团队制作

《社区环境调查及设计要点系列节目——儿童游乐设施》 ·

“木兰奖”是为“她时代”,“她设计”最美加冕。您作为“女性的榜样”“意见领袖”,想对她们说点什么吗?周燕珉:“木兰奖”提出这样的口号非常好。但我在评审过程中,除了对美的关注,比如新潮、新理念外,可能对功能也比较关注。有些作品在设计的色彩和空间上都比较好,但作为住宅却不太关注人的使用,有的地方使用不方便,对此我在这些地方适当扣了一些分。我有我自己的认识,我认为居住建筑也好,商业建筑也好,都跟人有关系,我们的设计必须为人服务,在这个基础上才属于美,如果连一般功能都达不到,“美”就变成了皮毛。或者说仅仅依照设计师本人的审美和想法做设计,我认为这是不够的。因为你是为他人服务,这件事必须要想清楚,特别是做住宅设计,是为居住的老百姓服务,要考虑他的需求,也许有些地方没有那么美,但功能还是要排第一位的。

如果是软装,特别是公共建筑的软装,更注重美是有道理的,也是适宜的。但如果是居住建筑,这方面就要功能优先。家人住在这里不是摆样子,有的设计中墙面特别光,特别干净,非常好看,当时可能很美,可是住进去以后并不好用,这些美就不存在了,甚至可能是障碍。所以设计时不能只考虑美,更多应该考虑收纳功能,除非居住空间足够大,把东西放地下室,但要用东西时就特别不方便。所以如果你使用住宅过了一个春夏秋冬,甚至过了若干年家里还是那么干净,这代表设计做得特别好;如果只是当时照相特别好看,这样的设计也是不行的。我在日本和朋友聊过,说如果有客人突然来你家做客,给你打电话,你能在20分钟之内把家收拾干净,这说明住宅设计是特别好的;如果你的东西都乱得没地方放了,你的审美还是失败的。

图片

周燕珉教授在木兰奖现场 ·

更多内容